首页 水污染∶流域 人民日报 (2001-09-22)

长江流域“小垃圾”渐成大难题


新华社记者 李斌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坝”之称的葛洲坝前,白色泡沫和快餐盒连绵不绝,白茫茫一片……记者日前随“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采访团沿江而上时发现,垃圾问题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长期困扰着长江流域的人们。

  近年来,长江垃圾污染危害突出,葛洲坝“受害”尤深。漂浮的垃圾顺江而下,在 2600 多米长的大坝前被拦阻堆积,白茫茫一片,给船闸和电厂的正常运营带来严重影响。1997 年 3 月,2 号船闸因 800 多只废旧轮胎掉入被迫停运检修;1998 年 6 月 29 日至 7 月 18 日,电厂因江面垃圾堆积造成发电机组停机 51 次,损失 3651 万度电。每当汛期来临之际,电厂都要组织人手进行打捞,由人工打捞到组织船只打捞,后来又耗资 170 万元请人设计、制造了 3 台清污机,配备专门打捞人员,但污染始终得不到根治。

  频频引发事故的垃圾一部分是两岸污染源排放的,也有一部分来自船舶。专家认为,即使保守估计,长江上成千上万艘船舶每年也要产生 18 万吨垃圾。数十万人常年生活在长江船舶上,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与一个中等城市相当。

  江面垃圾不仅让葛洲坝“受害”,也成为涪陵人的一块心病。一提起龙王沱,无论是环保部门还是当地群众,都为之头疼。

  龙王沱是长江流域上著名的一个天然大型回水区,近年来,这里形成了一道长 1250 米、宽 10 米的岸边污染带,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的一大“景观”。

  “长江上游的各类漂浮物,直泻而下,在龙王沱大量聚集,严重时厚达 1 米左右,不仅使港区水域水质受到极大污染,而且严重影响船舶进港安全停靠和出港作业。”涪陵区建委负责人左久林说。

  1997 年以来,涪陵成立了治理小组,将龙王沱水域垃圾打捞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几年里涪陵投入 20 多万元,共打捞 2800 多吨垃圾,使龙王沱水域垃圾大大减少,缓解了长江水质污染。

  “但是这样的打捞,实在是暂时治标而已,一旦停止打捞,港区水域将很快恢复原貌。”涪陵区副区长何也余忧心忡忡地说。因为 80% 的垃圾来自长江上游沿江城镇、工矿企业倾倒的生活和工业矿渣,过往船舶向江中抛弃的生活垃圾占 10%,本地产的垃圾占 10%。一边是不断打捞,一边是上游垃圾源源不断地输送,何时是个尽头,无人知晓。

  和龙王沱“同病相怜”的,还有长江宜昌段的一条垃圾船“宜长净一号”,这艘长江上最早投入使用的垃圾船正陷入困境,不仅亏损经营,而且能收到的垃圾越来越少。由于收取垃圾要征收费用,使许多船舶交垃圾的态度消极,甚至对垃圾船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漫骂,直至抗拒收缴。

  事实颇为耐人寻味:一面是长江船舶不断生产垃圾,一面是垃圾船“吃不饱”,常年处于饥饿状态。而这样的垃圾船,长江上共有 9 艘。

  江岸边的垃圾如何处理?难道就真的没辙了吗?

  记者在沿途了解到,只要付出努力,办法总是有的。重庆忠县县城是一个 7 万人口的小镇,在短短 3 年时间里竟然实现了 95% 的垃圾袋装化率,为垃圾分类奠定了基础,不仅在重庆市所属 43 个区、县中最高,而且为全国所罕见。奥妙何在?就在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加强管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随意向江河倾倒垃圾的习惯,探索出一条有效回收处理垃圾的成功之路。

  在涪陵,当地利用三峡建设环保专项资金建起了一座“吃”垃圾的工厂。这家工厂运用生物发酵以及添加氮、磷、钾元素等方法“消化”垃圾,生产复合肥,已于 4 月 16 日投产,垃圾消减率在 80% 以上。工厂全部建成后,设计年垃圾处理能力为 10 万吨,年产复合肥 3 万吨。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解决我国城市垃圾的必由之路。”肥料专家、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张志明研究员如是评价。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为保护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彻底根治水域污染,使“母亲河”保持清洁,专家们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增强环境意识;第二,我国应加快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对长江水质的保护实行上下联动;第三,应加强长江流域各省、市的协调功能,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加强对船舶的管理,禁止向长江乱扔垃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并试行向各类船舶收取一定的垃圾治理经费。

  只有全流域的人们行动起来,人们才会不再“望江兴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