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发展与规划 科技日报 (2003-12-01)

绿色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徐俊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指出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指标。科技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制订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建立了一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技术,便是进一步支持发展可持续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

  绿色生态建筑亦称为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拆除、再利用),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集成应用,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加快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建设,已经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筑活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一般讲,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自然资源总量的 40%,能源总量的 40%,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 40%。因此,在建筑领域,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来说,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人口众多而可耕地短缺,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期,年建筑量世界第一,目前的建设规模将持续 20 年,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猛,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2001 年 3 月,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在 46 种支持性资源中,到 2010 年我国只有 20 种资源能够自给,而到 2020 年就只有 6 种资源能自给,其余大量需要进口。目前的石油、水、土地、林业等资源已显不足。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建筑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仍属于高资源消耗、高能耗、较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据统计,建筑业消耗的物质占全国物质消耗总量的 15% 左右。每年房屋建筑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消耗量的比例约为:钢材占 25%、木材占 40%、水泥占 70%、玻璃占 70%、运输量占 8%。建筑材料消耗的矿产资源约 50 亿吨/年,生产能耗约 1.6 亿吨标煤/年,占全国能源生产的 13%;建筑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 28%;由于普遍使用实心粘土砖建房,每年因烧砖毁田约 10 万亩,50 年来人均耕地面积从 3.88 亩减少到 1.58 亩,土地资源减少形势严峻。

绿色生态建筑是全球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就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80 年代开始研究建筑环境问题。90 年代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后,绿色生态建筑由理念到实践,成为国际建筑业发展的重点。如:美国的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订的能源与环保设计导则(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  ronmentalDesign),并在此指导下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GreenBuildingChallenge),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消耗资源、能源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强调住宅生态设计的重要性;德国 90 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法国在 80 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见,绿色生态建筑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时机已成熟

  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十六大报告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四个重要目标之一加以强调,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我国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指明了方向。

  21 世纪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居住与工作的环境质量,包括建筑物的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室外环境污染控制等,居住与公共建筑的绿色化、生态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建筑,许多以绿色、生态、健康理念的建筑被建造出来,其中有许多被市场认可,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极大的鼓舞了开发建设者,使得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国绿色生态建筑建设的热潮中。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实践开发,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建成了相应的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我国建筑师在积极地进行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研讨,内容包括公共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公共建筑、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比如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北京北潞春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等。由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健康住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健康住宅标准;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的生态住宅小区技术导则已通过鉴定,中水利用、建筑节能、建筑垃圾和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成果,并建成建筑节能检测评估实验室。

  科技部、建设部等部门在“九五”期间实施小康住宅项目时,就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1995~2000 年建设部开始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合作,引进日本的技术与设备,启动了《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项目。1996~1999 年,完成了国家计委“九五”重点攻关项目《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示范》。该项目由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合作研究,针对我国提出的建筑节能 50% 的目标,对既有住宅的热源、热网进行节能改造技术和相关政策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共同建设北京生态能源建筑示范楼(EEDB),达到冷、热负荷降到普通楼房的 1/6, 总用电负荷为普通楼的 1/3, 采用太阳能取暖,使用绿色建材等技术,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科技部与美国能源部、APEC 可持续社区能源组在一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了生态示范村建设;建设部与美国能源部、绿色建筑协会等机构关于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示范工程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中。(作者单位: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