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发展与规划 | 经济日报 (2002-07-14) |
福建构建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
本报讯(记者 石伟) 福建省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持续保持全省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维护生态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市场化、集约化、开放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着力构建生态效益型经济六大体系。 福建有着较为优越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生物种类丰富,森林和主要水系、城市大气等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依托这些自然优势,福建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与保护并举”的方针指导下,一方面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好做活绿色(山区)和蓝色(海洋)这两篇大文章,利用自身特有的风能、水能、港湾等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以经济效益的增长来反哺自然和生态建设。近几年,全省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占 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或优于二级水平,工业污染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建成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的面积占全省面积的 8%,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6 个、国家园林城市 2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 个、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 17 个、生态农业县 15 个,并先后在全省建成了 40 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试验基地,188 项产品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33 家企业或机构通过了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产业的产值超过了 61 亿元。 福建提出并实施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战略。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绿化几座山头、清洁几条河流,而是通过积极的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方式,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科学合理、永续经营的基础上。省长习近平对记者说,从根本上讲,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在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途径,既符合当代循环型经济的理念,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福建省在工业生产中强调以清洁生产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水平,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结构调整,以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带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落后和高能耗的生产方式正在被逐步淘汰出局。在农村,农民正在把更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到具有本地优势的花卉、养殖、水果、造林等领域,不仅使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很好的保护和涵养,也给农民带来了收入增加的实惠。在城乡建设上,高起点的生态型城市开始初现雏形,一批生态示范社区、生态型乡镇也已经列入规划。与此同时,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柯达、ABB、戴尔、林德叉车、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等一大批跨国企业纷纷落户厦门、福州等城市,众多的国内企业也将新厂设到了福建。 为使生态省的建设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福建省从去年底开始组织编制《福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十易其稿,逐渐完善。《纲要》将福建未来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用 20 年的时间、投资 716 亿元,在全省范围构建起包括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经营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在内的生态建设六大体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全省范围内对生态省建设进行整体推进,从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入手,继续夯实生态基础,着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