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 | 北京青年报 (2000-12-25) |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中间人群 |
撰文/青连斌 整理/项建新 “城市中间人群”的界定 寻找城市中间人群,恐怕第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 " 城市中间人群 "。提出这个概念很有价值,但还不够,下一步应该是给出明确的定义和界定。 西方社会学者在分析社会结构时,经常使用 " 中产阶级 " 这个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阿伯克隆比和希尔对中产阶级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把中产阶级分为三等: 一是上层中产阶级,相当于 " 白领阶级 ",他们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工作中多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化工具,工作有相对的独立性,劳动强度不大,用脑度较大。 二是中层中产阶级,他们有一定的技能,具体工作做得较多,受管理层人员的控制,但似乎充满升迁的希望,表现得比较隐忍。 三是下层中产阶级,包括广大的职员、店员、秘书,以及一部分熟练工人,他们的工作比较繁琐沉重,他们虽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很容易被别人代替。 上层中产阶级有优厚的报酬,可以计划自己的前程和事业,成为高级专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还有可能转入上层阶级。因此,阿伯克隆比和希尔认为,只有中层管理人员、小商人和低级专业人员,才是真正的中产阶级。 对“城市中间人群”" 的界定,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中产阶级”。我的看法是,第一,在收入分配等级体系中,取得中等收入的那部分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城市中间人群”。问题是在收入分配等级体系中,哪些人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这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第二,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即将全面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小康之家”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城市中间人群”。 城市居民职业声誉评价等级中所体现的“中间人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发展中长期预测”课题组,于 1999 年 7—8 月在全国 63 个城市中对 2599 名 16 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问卷中一共设计了 69 种职业,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所列职业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最佳职业(100 分)”、“较好职业(80 分)”、“一般职业(60 分)”、“较差职业(40 分)”、“最差职业(20 分)”。将调查结果汇总后,求出每一职业的平均得分,据此作出了我国城市居民的职业声誉量表(见表 1)。 表 1 中国城市居民职业声誉量表
资料来源:《2000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 20—22 页。 从表 1 可以看出,有 21 个职业的得分在 80 分以上,这些职业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共同特征:具有政治权威、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技能、较高的收入,有些职业还属于具有时代象征的产业。 有 28 个职业的职业声誉评价得分在 60 分以上、80 分以下。这些职业大部分属于通常人们所讲的“白领”。他们处于职业声誉评价等级的中层。 是否可以这样说,从事中层或中等职业声誉评价等级职业的人,或者说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就是“城市中间人群”。 利益得失的判断中所体现的“中间人群” 2000 年 10 月,我们对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学员,作了一次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40 份,收回有效问卷 128 份。 党政领导干部对各个社会群体在近些年改革中利益得失情况的判断见表 2。
在改革中的受益情况,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各个社会群体或阶层,在社会分层体系特别是在收入分层体系中所处的不同位置。从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改革中受益的情况呈明显的不同层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演艺人员”,是受益最多的两个社会群体或阶层;“三资企业员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等群体或阶层,则处于受益最多群体和受益最少群体之间。所谓“城市中间人群”,主要就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职业声誉高不等于收入高 寻找“城市中间人群”的讨论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问题是必须准确界定。 第一,从职业声誉评价等级来讲,他们处于中间层次。他们从事的职业大体上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讲的“白领”职业,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办事人员、营销人员等等。在前文表 1 中,职业声誉评价得分在 60—80 分的职业,基本上属于“白领”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基本上属于“中间人群”。应该提出的是,职业声誉评价得分在 80 分以上的某些职业,事实上也属于“白领”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也应该纳入 " 中间人群 " 的范畴。 第二,从收入分层来看,他们处于中间收入层,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中等收入水平。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对“中等收入”不可估计过高。具体标准是一个需要慎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凭想象肯定是不行的。可以肯定的是,巨富是极少数;城市贫困人口有几千万,但相对数以亿计的城市人口而言,也是少数;人数最多的还是处于收入中间状态的这一部分。所以," 中间层 " 小的看法是不能认同的,也没有实际的正面的积极意义。 第三,国际上一些多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层和职业声誉分层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知道某一人群在职业声誉分层序列中的位置,大体上也就知道了它在收入分层序列中的位置。但是,在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体系中,职业声誉分层与收入分层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偏离。比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课题组 " 对 3000 多户居民的调查结果,在职业声誉序列中,企事业政工干部排在第 20 位,小学教师排在第 45 位,论其收入水平,他们显然远远低于排在第 64 位的工商个体户和排在第 69 位的时装模特(参见《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调查报告》第 145—148 页)。职业声誉分层序列和收入分层序列发生的这种错位,自然给我们确定 " 城市中间人群 " 增加了难度。这一现象的存在说明,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尚处于一种低稳定状态,人群之间的分化和重组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进行下去。 (作者青连斌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杂志副总编辑)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