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研究∶生态农业 自然资源学报 (第15卷 第1期)

我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
系统物质循环研究


孟庆岩 王兆骞 姜曙千

(浙江大学 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9)

提 要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物质循环规律。结果表明,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的氮、磷输入、输出量最大,系统外物质投入率比另两系统明显减少,系统内养分循环量增加,因此,该系统具有较合理的物质循环结构。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物质循环;胶—茶—鸡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1-0061-05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反映[1]。物质循环路径和效率决定系统生产力的高低,探明物质循环规律是管好、用好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氮和磷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通过对其循环的研究,可以分析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合理性,探明系统物质循环路径及转化效率,评价系统生态效应,探求系统最优结构和最佳功能状态,并为提高养分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碳的循环研究较多[2-4],但有关氮、磷循环的研究仍很少,我国热带地区农林复合系统中的氮、磷循环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为基点,对当地有代表性的胶—茶—鸡间作混养模式进行研究,力图探明我国热带地区典型农林复合系统的物质循环特征及调控途径。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模式简介

  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源于海南省文昌市。该市处于热带季风区,年日照时数 1869~2032h,太阳辐射能 451~481kJ/cm2,年平均气温 24.2℃,极端低温 5.7℃,年降雨量 1875~2108mm。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是在改变传统粗放的小规模庭院养鸡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当地橡胶林地较多的资源条件,在半郁闭的橡胶林内间种茶树,并实行集约经营,大规模饲养文昌鸡而成的生态农业模式。

1.2 试验简介

  选取单位面积的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和间作养鸡园为研究对象,调查测定 3 种胶园中橡胶、土壤、鸡及整个系统的物质投入产出,计算氮、磷的输入输出量,分析其物质循环特征。

  橡胶树品种:无性系 PRIM600(Hevea brasiliensis);鸡品种:粤黄 882;茶品种:云南大叶茶 (Camellia sinensis)。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橡胶测定项目

  测定橡胶产量、干胶含量及距地面 1.5m 处平均茎粗,根据经验公式折算橡胶树叶量、叶重及年生长量[5]

1.3.2 凋落物测定

  在橡胶林内设置凋落物收集样方 1m×1m,逐月收集样方内凋落物,并于 80℃下烘干,测其干重。

1.3.3 土壤含氮、磷量测定

  土壤氮、磷含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6]

1.3.4 鸡测定项目

  鸡取食量及排泄量分析:在单位面积胶林内隔离起 50 只鸡,分别计算其投入饲料量、所食草量及总排泄量。鸡粪氮、磷含量测定:测定方法同土壤分析。

1.3.5 系统物质投入产出调查

  选取多点,调查其肥料、畜禽等投入产出情况,根据其氮、磷含量[6、7],研究系统物质循环规律。

1.3.6 其它分析项目

  如水土流失量、胶茶生长所需养分等参考有关文献[7-10]

2 结果与分析

  橡胶、鸡、土壤是胶—茶—鸡农林复合系统中的 3 个主要组分,为进一步了解其物质的输入、输出及平衡状况,先对子系统的氮、磷循环进行研究。

2.1 橡胶子系统物质循环

  橡胶是多年生高大乔木,胶树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除供自身生长存留于植物体外,一部分随产胶、落花、落果及枯枝落叶离开树体,这些养分归还土壤,再次被橡胶树所吸收,从而构成橡胶子系统的生物循环。分析比较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橡胶子系统的氮、磷循环状况表明(表 1):胶园由单作向间作、农林牧复合经营方向发展,橡胶子系统对氮、磷的吸收呈递增趋势,这是因为对茶树的耕作施肥有利于橡胶生长,且间作胶园橡胶种植密度比单作胶园略小,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橡胶长势良好,吸收养分较多。而养鸡胶园则因养分供应充足,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橡胶的生长需要,因此,养鸡胶园的物质吸收量最大。

表 1 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橡胶子系统物质循环
Table 1 Nutrient cycle of rubber sub-system in single culture, inter-cropping and chicken gardens

系统 吸收
(kg/hm2)
输出 (kg/hm2) 循环率
(kg/hm2)
产胶 落花落果 枯枝落叶 合计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单作胶园 214.5 50.6 63.1 25.2 37.5 18.8 43.4 2.9 143.9 46.8 0.38 0.43
间作胶园 281.0 66.2 64.9 25.8 38.9 19.4 75.3 4.8 179.5 49.9 0.41 0.37
养鸡胶园 304.5 71.4 66.9 26.7 41.1 20.6 89.1 5.7 196.5 52.4 0.43 0.37

  从氮、磷的输出看,无论是随产胶的输出还是随落叶、落花、落果的输出,均是养鸡胶园>间作胶园>单作胶园。

  N 素循环率的变化趋势是养鸡胶园>间作胶园>单作胶园,P 素则是单作胶园>间作胶园 = 养鸡胶园,这说明在单作胶园中引入新的生物组分后,氮素的生物循环得到加强,磷素则大部分保留在橡胶体内供自身生长需要,而随落花落果、枯枝落叶输出的磷素比例相对缩小。

2.2 土壤子系统物质循环

  土壤子系统物质的盈亏状况直接关系到土壤肥力的高低及系统的养分平衡。土壤子系统氮、磷的输入、输出及平衡状况见表 2。

表 2 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土壤子系统物质循环
Table 2 Nutrient cycle of soil sub-system in single culture, inter-cropping and chicken gardens

系统 输入 (kg/hm2) 输出 (kg/hm2) 平衡
化肥 有机肥 枯枝落叶 合计 橡胶吸收 茶树吸收 杂草吸收 水土流失 合计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单作
胶园
90.0 24.0 19.5 18.5 43.4 2.9 151.0 45.3 214.5 50.6 - - 6.5 2.6 77.1 3.3 297 56.4 -145 -11.1
间作
胶园
135.0 66.0 22.1 20.9 75.3 4.8 231.0 91.7 281.0 66.2 116.0 26.1 4.9 1.1 25.7 1.1 427 95.3 -197 -3.6
养鸡
胶园
22.5 13.5 735.0 693.0 89.1 5.7 846.0 713.0 304.5 71.4 145.0 32.7 4.1 1.7 30.2 1.8 485 108.0 362 605.0

  胶园由单作向间作、农牧结合方向发展,土壤子系统的氮、磷输入总量及有机态氮、磷输入均呈增加趋势,养鸡胶园化学态氮、磷输入减少。这是因为养鸡胶园中鸡排泄物直接返还土壤,导致化学态养分投入减少,这使养鸡胶园更趋向有机生态系统。

  间作和养鸡胶园中因增加了茶树的养分吸收,土壤物质输出比单作胶园明显增加,尽管其水土流失量比单作胶园小,但总体上养鸡胶园的土壤养分输出最大,单作胶园的最小。单作及间作胶园在目前的养分投入水平下均存在亏缺现象,而养鸡胶园养分有较大盈余,应将部分鸡排泄物转移到系统外。

2.3 鸡子系统物质循环

  间作胶园中鸡子系统的加入使该农林复合系统具有了次级生产,系统养分投入产出发生改变。

  由表 3 可见,鸡子系统输入养分中,饲料带入的养分比例最大。鸡取食了林中杂草,因此,杂草所含的氮、磷素也成为鸡子系统物质循环的有效部分。鸡子系统氮、磷输入/输出比较高,分别为 0.91 和 0.97。但鸡子系统磷素产投比仅为 0.15,氮素的为 0.46,这表明鸡产品本身所固定的磷量不大,大部分磷以鸡排泄物形式输出而归还土壤,而氮素的固定率则相对比磷素高。

表 3 胶 - 茶 - 鸡农林复合系统鸡子系统物质循环
Table 3 Nutrient cycle of chicken sub-system in rubber-tea-chicken agro-forestry system

系统 输入 (kg/hm2) 输出 (kg/hm2) 输出/输入 产投比
鸡雏带入 饲料 杂草 合计 鸡排泄物 鸡产品 合计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胶-茶-鸡 21.2 3.6 1620 840 4.1 1.7 1635 848.0 735 693.0 756 130.0 1485 824.0 0.91 0.97 0.46 0.15

注:产投比=鸡产品养分量/输入的养分总量×100%

2.4 系统物质循环

  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的养分输入、输出及归还量各不相同,因此,对 3 个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行研究。

  由表 4 可见,胶园由单作向间作及农牧复合经营方向发展,系统养分输入、输出及归还量均呈递增趋势。在养鸡胶园中因有鸡粪归还土壤,系统外输入的有机态氮、磷均为 0,且该系统输入养分以饲料态和化肥态为主。

表 4 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物质循环
Table 4 Nutrient cycle of single culture, inter-cropping and chicken gardens

系统 输入 (kg/hm2) 输出 (kg/hm2)
化肥 有机肥 鸡雏 饲料 合计 产胶 产茶 鸡产品 合计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N P
单作胶园 90.0 24.0 19.5 18.5 - - - - 109 42.5 63.1 25.2 - - - - 63.1 25.2
间作胶园 135 66.0 22.1 20.9 - - - - 157 86.9 64.9 25.8 43.7 14.6 - - 108 40.4
养鸡胶园 22.5 13.5 0 0 21.2 3.6 1620 840 1663 857 66.9 26.7 54.5 18.2 756 130 877 174
系统 归还量 (kg/hm2) 归还量/输入 输出/输入
落叶 鸡粪 合计
N P N P N P N P N P
单作胶园 43.4 2.9 - - 43.4 2.9 0.40 0.07 0.58 0.58
间作胶园 75.3 4.8 - - 75.3 4.8 0.47 0.06 0.67 0.45
养鸡胶园 89.1 5.7 735 693 824 698 0.50 0.82 0.53 0.20

  单作胶园中只有初级生产,产胶输出养分量最小。养鸡胶园的氮、磷随胶、茶、鸡产品而输出系统外,其养分输出量比另两个系统明显提高,因此,次级生产在该系统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养鸡胶园中有鸡粪和枯枝落叶保留在系统内参与物质循环,因而养分归还量比单作及间作胶园明显提高,其养分输出/输入比最低,这是因为系统中加入次级生产后,养分输入量大幅上升,而鸡粪又保留在系统内循环的结果。

3 小结

  (1)单作、间作及养鸡胶园中橡胶子系统的养分输入及输出量呈递增趋势。间作、养鸡胶园的 P 循环率低于单作胶园,这表明在胶园中引入新的生物组分后,橡胶树可将吸收磷大部分保留在树体内供自身生长,而随落花落果、枯枝落叶输出的磷素比例相对减小。养鸡胶园 N 素循环率最高,表明其橡胶子系统的生物氮循环得到加强。

  (2)对于土壤子系统,养鸡胶园的养分循环量最大,单作胶园的最小。在目前的养分投入水平下,单作及间作胶园均存在严重的养分亏缺现象,应增加有机肥及化肥投入。养鸡胶园土壤养分有所盈余,应将部分鸡排泄物转移到系统外。

  (3)鸡子系统的物质输入、输出量占整个农林复合系统的主要部分,因此,次级生产在该系统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鸡子系统氮、磷输入/输出比较高,分别为 0.91 和 0.97。但鸡子系统磷素产投比仅为 0.15,氮素的为 0.46,这表明鸡产品本身所固定的磷量不大,大部分磷以鸡排泄物形式输出而归还土壤,而氮素的固定率则相对比磷素高。

  (4)养鸡胶园的物质归还量明显高于单作及间作胶园,因此保留在系统内的养分循环量最大。养鸡胶园的养分输出/输入比最低,这是因为系统中加入次级生产后,养分输入量大幅上升,而鸡粪又保留在系统内循环的结果。但从物质绝对产出、系统稳定性及资源合理利用角度分析,应尽量加入次级生产以提高系统产出能力。

  (5)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合理开发当地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由养分循环分析可判断模式物质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可节约资源,并使物质产投结构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邹光勇,罗卫,郑龙翔,等.江苏省泰县河横村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Ⅱ江苏省泰县河横村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1990,(3):19~24.
3郭俊尧,袁从炜.张庄村农牧渔复合生态系统功能研究[J].生态学报,1987,7(1):12~19.
4骆林川,罗大敏,谢贵水.一种以种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种植园的系统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1993,14(1):103~111.
5胡耀华,伍业钢,王钊.橡胶树生物量分配及胶园生产率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82,3(1):15~25.
6李笃仁,黄照愿.实用土壤肥料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2.
7何康,黄宗道.热带北缘橡胶树栽培[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8梨敬熙.海南岛新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橡胶园[J].海南农垦科技,1981,(9):1~5.
9黄宗道,黎仕聪.海南岛西部植胶区亩产干胶 150~200 公斤的橡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82,3(1):1~13.
10陈永善.论橡胶林生态系统的特征[J].热带作物研究,1984,(4):4~8.
11孙鸿良.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2卞有生.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第一作者简介

孟庆岩(1971-),男,黑龙江省肇东市人,1996 年 7 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9 年 7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通讯地址:北京 9718 信箱中科院遥感所工程中心,邮编:100101 E-mail:[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农业部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资助项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