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口 | 经济日报 (2000-12-04) |
我们小康了吗? |
吴永亮 1979 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次提出,到本世纪末使中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作为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无限向往。随后,党的十三大将其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跨进新世纪门槛之际,驻足回首,我们的目标达到了吗?我们小康了吗? 国家统计局自 1991 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小康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小康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罗建国。 全国总体进入小康初期阶段 四分之三的人过上小康生活 记者: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大家对此都十分关注。请你介绍一下小康建设的进程情况。 罗建国:实现小康是本世纪的一项宏伟工程,举国上下乃至世界都很关注。自邓小平同志于 1979 年提出这项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小康建设工作。国家统计局专门成立了“中国小康研究课题组”,十年来一直跟踪研究。按《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指标测算,到 1999 年我国总体已走完温饱阶段 94.6% 的路程,预计到今年底全国总体水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有四分之三的人能过上小康生活。 从《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规定的五方面看,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 94.6%、88.4% 和 91.5%。 分地区看,全国 31 个省市区,有 15 个省市区实现程度在 90% 以上,9 个省市区在 80%—90% 之间,7 个省市区实现不到 80%。 从人口分布看,1999 年底全国有 6.156 亿人口已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 90% 以上,下同),占总人口的 49.93%;其中有 4.606 亿人口分布在东部,占东部人口 90.79%,1.55 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 35.198%。有 4.65 亿人口处于温饱有余生活水平(实现程度 80%—90%),占总人口的 37.73%,其中 2.85 亿人口分布在中部,占中部人口的 64.81%;有 1.33 亿人口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 46.65%。有 1.52 亿人口处在温饱中期水平(实现程度不足 80%),占总人口的 12.34%,均分布在西部,占西部人口的 53.3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有一半人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东部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中部也有三分之二的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而西部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到一半。 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指什么样的标准? 罗:为方便评价小康建设工作,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对小康标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于 90 年代中期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下简称全国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下简称农村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下简称城镇标准)三套标准,并得到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的认同,此后,一直以此标准作为衡量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的尺度。考虑到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别的客观性,采取制定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作为全国标准的细化和补充的做法,其目的是想从本质上更为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程度。 全国标准是作为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统一标准来设计的,是测量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共 16 项指标。第一类为经济发展水平,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指标组成;第二类为物质生活水平,由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居住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铺装道路面积、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恩格尔系数 8 项指标组成;第三类为人口素质,由成人识字率、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 3 项指标组成;第四类为精神生活,由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电视机普及率 2 项指标组成;第五类为生活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以上县百分比 2 项指标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具体分类标准,城镇标准和农村标准。 小康生活标准及 1980-2000 年综合评价值
注:表中价值量指标按 1990 年价格计算;①1999 年为推算数。 城镇小康已快完成 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记:从你介绍来看,小康的标准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城乡差别的国情。如果城乡分开来看,实现小康的情况是怎样的? 罗:先看全国城镇的小康发展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城镇小康标准,城镇居民生活小康标准共计 5 个方面 12 项指标。以这些指标进行监测,1999 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小康实现程度达到 94.03 分。 从指标分析,在 12 项小康指标中有 10 项达到或者基本达到小康初始水平。但是还有两项指标即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和人均绿地面积实现程度较低,与小康标准有一定差距。从五个方面来看,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和人口素质三个方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达到 100%。精神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与社会保障水平两个方面指标分别只达到 86.7% 和 75.6%。这一情况说明,在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城市小康各项指标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换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不协调,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配套,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 记:影响城市小康进程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罗:我国城市小康进程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因素有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产业结构转换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就业与国有企业转轨的影响。 记:我国地域广阔,即便都是城市,他们之间也不可能发展一致,这在小康进程上有哪些表现? 罗: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相比来看,中西部比东部实现程度低。各地区城镇居民小康实现程度与各地区地理位势有密切关系。城市小康水平基本以东—中—西方向依次下降排列。 目前,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基本都已实现小康,有些地区更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小康标准。但中西部地区与小康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其中部分省区到 2000 年实现小康仍有较大难度,而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还处在当前地区工作的首位。 1999 年全国小康进程结构
农民生活已温饱有余 小康路走过五分之四 记: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 8 亿多农业人口的大国,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因此全国小康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农村。 罗:对。到 1999 年底,根据农村小康标准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整体小康实现程度为 88.45%,距全面实现小康还相差 11.55 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五分之四强的路程,处于温饱有余的阶段。 从农村小康标准中的六方面 16 个单项指标分析:1999 年我国农村已经达到小康标准(实现程度为 100%)的指标有 9 项,它们是:基尼系数、电视机普及率、文化服务支出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用电户比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和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 尚未达到小康值的指标有 7 项: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蛋白质摄入量、衣着消费支出、钢木结构住房比重、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记:农村小康的差异是不是更大? 罗:根据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缺海南、云南、西藏、宁夏数据)的数据计算,按 1998 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已经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基本实现农村小康的地区(1998 年小康实现程度在 90% 以上):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河北、吉林。这类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39.25%;二,接近农村小康的地区(1998 年小康实现程度为 80—90%)的地区:山西、黑龙江、湖北、河南、广西、新疆、江西、安徽,其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33.01%;三,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有困难的地区(1998 年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 70—80%):湖南、内蒙古、重庆、四川,其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18.46%;四,本世纪末不能实现农村小康的地区(1998 年小康实现程度在 70% 以下):青海、贵州、陕西、甘肃,其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 9.28%。 记:农村实现小康的难点在哪里? 罗:在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中,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性指标难点。 人均纯收入是农村是否小康的最重要的标志。它与物质生活类、精神生活类及其它类指标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这项指标在 2000 年底能否达到小康目标值,对全国农村小康目标能否实现将起重要的作用。 1999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44 元(1990 年不变价),小康实现程度为 82.6%。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只有 55.47%,比东部地区低 42.06 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约低 23.20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甘肃、陕西和贵州等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小康实现程度还不到 45%。 在本世纪末要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00 元(1990 年价)的小康目标值,意味着实际纯收入要增加 156 元,实际年增速要达到 14% 以上,而现实情况是,1991—1996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709 元增加到 1926 元,年均增加 243 元,年均递增约 2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平均每年实现递增 5.67%。1999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1996 年增长 14.76%,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年均仅增长 4.22%,较 1991—1996 年的年均增幅又下降 1.45 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村小康进程。 另外,从地区看: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农村实现小康的难点主要在西部地区。 目前,农村贫困人口为 3400 万,因此在 2000 年要帮助剩下的这部分人脱贫,并在完成基本消灭绝对贫困、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逐步走完通向小康生活的路程,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农村贫困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陕西、四川和甘肃省属于全国贫困人口密度最高的、分布广、扶贫难度最大的省份。这部分是下步工作的“硬骨头”。 记:你们计算出的小康在国际上相当何种水平,与人们感觉的小康水平一致吗? 罗: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自己认为,测算出的小康结果,从总体讲是客观合理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的较好的生活水平状态,与国际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相当;但是,一些居民的感觉可能与我们有差异,有些人认为小康水平低,容易达到,不过如此;另外一些人认为,其收入不高,没有达到。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小康一般特征的认识的不同。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历史相对性。 其次,是对小康范畴认识的差别。过去,人们对生活好坏的评价上更多地注重衣食住三个方面,而小康标准还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五大方面,这样范畴的狭义与广义之差,将导致对小康感觉上的差异,政府将环境或交通等其他条件改善也将使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但仅用吃、穿、住三项来衡量其生活水平,就感觉没有提高或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记:奔向小康面临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罗: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协调运作上:一是小康进程的顺利推进、中国可持续性发展与影响社会安全、社会稳定运行的因素不协调。二是小康进程的长足进展、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与生活、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不协调。三是在全国人民阔步奔小康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目前,虽然我们进入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但仍然是建立在一个初始标准基础上,处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过渡阶段,今后小康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990—2000 年中国小康进程(%)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