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产生的污染 北京青年报 (2001-04-11)

如果中国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去消费,几十年就会耗光所有的能源
可再生能源世纪和世界的选择


采写/本报记者 孙丹平

新闻事实
世界各国在加紧开发可再生能源

  最近看到一条有趣的消息: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市建造了一些奇特的智能房屋。每幢房子都有一个“黑匣子”,它控制着屋内的全部电器。房主只需给家里拨一个电话,问题就全解决了。当你回到家里时,电灯亮了,空调已经将室内的温度降得凉爽宜人,卫生间的热水也已经准备好了,让你冲个热水澡消除疲劳。这一切都是那个奇妙的黑匣子帮你做的,因为,家里的所有电器都连接到黑匣子上,并且编好了程序。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方便和舒适是经由一个重要中介——电来完成的。没有电,智能房屋无法存在。

  同样也是因为电,某市的居民在 3 月 24 日这一天却过得很不愉快。这天凌晨风雨大作,一根 10 千伏的高压线被旁边居民楼上吹落的雨棚砸断,造成了这一带上万户居民住宅停电。许多居民的家用电器被毁坏,更严重的是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完全被打乱。

  人们无法想象: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电造就了我们的现代生活,电之于我们的社会就像水之于生命,作用实在是太重要了。

  由于电的这种重要性,用电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仅以北京为例,据报道,2000 年,北京用电量为 318.10 亿千瓦时,比上一年增长 12.61%,其中生活用电已经占到 15.01%。与用电量大幅增长相对应的是电力生产也增长很快,1996 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即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为了发电而消耗的能源量大大增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从 1970 年的 83 亿吨标准煤到 1995 年 140 亿吨标准煤,增长了 68.7%。预计到 2020 年将达到 195 亿吨标准煤,50 年增长 1.35 倍。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将在 40 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 60 年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 220 年。

  科学家们正在大声呼吁:煤、石油、天然气这类化石燃料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它们在燃烧时还会放出许多有害物质,增加环境污染。所以人类应该节约使用化石燃料,尤其要减少煤的用量,尽可能采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它们。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开发各种可再生能源,取得的成果是很令人振奋的。已知的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所谓生物能就是粪便和各种“能源作物”——木材、芦苇、秸秆。粪便可发酵产生沼气,大自然造物真是从不浪费。“能源作物”的传统方式是直接燃烧,但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方式既产生污染,又浪费热能。所以他们研制的新技术是把它们加工后再燃烧或用来发沼气。

  为了节能降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绿色照明计划,我国政府也于 1996 年 5 月启动“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据介绍,目前已基本上完成了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尖端任务,实现了“九五”目标。

专家访谈
中国面临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

  问: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环保领先的国家如德国,把能源问题看做一个极重要的战略问题,节能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注意节能。而在我国,能源的用户即亿万社会公众,对用什么能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与他们有什么关系知之甚少,这种状况极大地增加了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阻力。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是乐观的吗?

  周大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这几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企的重大改革,能源从表面的供需情况来看有所缓解。但是从中国的长期发展来看,能源情况还是很严峻。原因一是中国人口众多,占全球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经济还在高速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与能源挂钩的。我们要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用几十年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对能源的需求是很大的。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非常低,而且人均占有的能源量也很低,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后增长的压力非常大。

  我国已探明的人均能源可采储量有限。现在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是人均年 7 吨标准煤或 4.7 吨标准油,如果中国按这个标准去消费,要不了几十年,所有能源就会消费光。中国的人均可采煤储量只有全世界人均水平的 55%,石油只有全世界人均储量的 11%,天然气只有 5% 左右。但我们的能源消费总量已经很高,1998 年已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们人均能源消费低,特别是优质能源消费低,1998 年仅仅是 0.97 吨标准煤,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七分之一。贫困山区的消费水平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7%。而且我们长期以来能源消费的结构变化不大,都是以煤为主,占 3/4,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戴彦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北京能源效率中心主任):能源方面的问题很多,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但能源消费总量非常大,人均能耗却很低。目前全世界人均 GDP 达到了 5339 美元,中国在 1998 年只有 727 美元,去年约为 800 美元。尽管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在世界上已经是个大国,总体经济实力排行第七。能源消费总量占到了世界的 10%,占第二位。但人均能耗(这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世界为 1.47 吨标准油,我国不到 0.7。美国约为 8 吨标准油,我们仅为它的 1/12。如果我国的人口达到 15 亿,能耗也达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总耗能量就是目前水平的三倍,那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达到欧共体国家目前水平,我们的能耗就相当于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费,这可能吗?有那么多能源来供应吗?能不能可持续?这种简单的描述就可看到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第二,目前的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的差距非常大。世界的消费构成是:石油约 40%,煤炭 25%,天然气 25%,核电和水电约 10%。这样就由以煤为主逐步演变为清洁、高效、低碳或无碳的能源系统。而我国是煤炭占 70%,天然气和石油占 20% 多一点。我个人认为这样一个能源系统在国际市场上是很难竞争的。

  第三,再来看看我们的能源效率。现在全世界平均 GDP 能耗,每 100 万美元是 274 吨标准油,我国是 913 吨,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3.3 倍。日本是 95.9 吨,跟它比我们是 9 倍多。当然这有汇率的影响,即使消除汇率影响,差距也很大。

  李京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对我国来说,能源资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丰富,最近有一些应急的研究,比如世界能源市场出现波动时该怎么应对。可见中国的能源资源并不乐观,通过能源的多样化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是发展战略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因为西部的生态已经非常脆弱。很多草原群众没有烧的,要解决他们最起码的煮饭用能,我们认为这是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最应该注意的,因为这是最低的生活标准。

能源污染使中国每年损失一千多亿

  问:除了能源资源严重短缺之外,我们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不是还带来另外的严重问题?

  周大地:是的,由此造成污染也大。1997 年的二氧化硫排放中能源消费大约占了 80%,是污染大户。这是造成我国大面积酸雨的原因。大多数城市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近年交通污染也渐趋严重,煤烟污染和交通污染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交替出现。

  1992 年通过了《全球气候变暖框架公约》,这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一个新的内容,要求全世界行动起来共同应对气候问题,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保持在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险性的干预的程度上。第一步应该由发达国家来担负工作,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今后也将面临重大压力。而且中国的排放问题是受到国际关注的。当然我们现在的排放还是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但总量大。如果在今后 20 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把能源消费翻一番的话,那就可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了,要求中国承担义务的压力会更大。

  杨富强(能源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中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所以抓住能源问题,就能解决环境问题。最关键的是煤炭。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酸雨的威胁。我们的酸雨或其他环境污染到底有多大?有人说一年损失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 1.6%,也就是一千多亿人民币。而这个数字我宁可说是低估了。能源工作者应该把我们的重点放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希望政策重点能放在这方面。

“十五”规划采纳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问:面对如此严峻的能源状况,政府肯定有相应的研究和应对政策,而且这些政策需要公众的配合,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些政策吗?

  周大地:有关部门作的研究是到 2020 年之后人均年消费量达到 1.2 吨至 1.5 吨左右的标准油,能源需求总量就达到 18 亿至 20 亿吨标准油,与目前美国的总量差不多。煤炭的消费量要下降,天然气会有比较大的增长,比目前增加三到四倍。石油按已探明的储量,产量不会有很大增长,这表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度将会提高。目前大约 20% 靠进口,到 2010 年就可能是 40%,2020 年就可能有一半左右,中国会成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

  相应地我们的能源政策就是:第一,煤炭还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但目前这种直接燃烧煤炭、烟尘漫天的方式不行,要加强环保,提高能源效率;第二,大力发展优质能源,加强无污染、可持续的能源开发,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要为进口石油、天然气做好一切准备,注意我们的能源安全;第三,要重视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做不好节能,能源的压力会更大。从长远出发,还要做好可替代能源,如水电、风电、核电的开发。在“十五”期间,我们还要开发西气东送和西电东送,西气东送就是我们能源优质化的一个步骤,西电东送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西部的水电开发,这是我们今后的能源政策重点。

  李京京: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一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欧盟到 2010 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要翻一番,由 6% 提高到 12%。日本是资源较少的国家,定下了发展太阳能的方案。澳大利亚也有雄心勃勃的计划,过去十年中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泰国、朝鲜、马来西亚都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计划。

  过去我们传统上把秸秆当做可再生能源,目前我们新的可再生能源(按现代化的标准)在全国占的比例只有 1.8%,如果把秸秆全算上是 16.4%,可以说是很低的,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水电方面我国做得不错,基本上商业化了。太阳能属于早期商业化,此外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等,还处于非常早期的研发阶段,还需要政策扶持。

  我们对可再生能源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在“十五”规划中已经接受了一个政策建议,这个政策叫做“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在各电力公司、各地区的电力消费中占到一定比例,而且这个比例是全国平均。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分布基本上集中在西部地区,这是清洁能源,它不排放,而且效益高,但比较贵。而分布却恰恰集中在西部,恰恰是支付能力比较差的群体。东部的上海、北京几乎没有可再生能源,而一些典型的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已占到了 15%。这非常不合理,清洁的能源、昂贵的能源由比较贫穷的群体在支付,在使用。所以我们建议“十五”期间实行这样一种机制,全国都对可再生能源有贡献。没有这种资源的地区可向西部地区去买,尽一种义务,而有资源的地区可把它当做一种绿色产品出售。这并不带有惩罚的意思,但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人人有责,有钱无资源可出钱去买。这就是我们提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初衷,而且这是作为“十五”规划的第一条建议被采纳的。

改变消费方式是人类生存的必须

  问:国家有了这样的政策,实施就需要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每个公民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始人):1992 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当时大会的秘书长斯特朗提出讨论生活方式的问题,遭到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富国的反对,他们拒绝把生活方式作为环境问题的一个内容来提出。这除了人类的经济技术和政治体制的种种缺陷,还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一个重大误区,即不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方面来理解环境问题特别是能源问题。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运动要朝着可持续消费方面、朝着生活方式方面来渗透,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我们这一个世纪不同于上一个世纪,上一个世纪全世界只有几亿人,现在全世界有 60 亿人。如果全世界都像发达国家那样去生产和生活的话,我们需要 20 个地球。可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那另外 19 颗星球,因此只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能源消费方式。

资料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建议。其基本含义是,在地区电力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需保持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与配额比例相当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可在各地区(各电网)间交易,以解决地区间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差异。

  国外的年度配额制度指供电商、消费者每年必须消费一定额度的绿色电力,未能完成的必须向国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强制性年度配额制度的实施可保证绿色能源市场的需求,从而增强相关设备生产商和绿色能源生产厂商的投资和生产信心,调动相关技术开发的积极性,以便使绿色能源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能源∶不可再生的能源
能源∶可再生的能源
能源∶能源供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