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土资源∶荒漠化 光明日报 (2000-04-25)

沙尘暴当紧治协防(上篇)


本报记者 郑北鹰

  今年春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连续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而且与往年相比,发生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程度加重,影响范围已扩大到长江流域。

  形成沙尘暴天气除现阶段人类无法改变的气候因素外,最根本原因是我国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是日益加重的荒漠化导致沙尘暴越演越烈。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植被覆盖率低,荒漠化严重,受强气流作用,地面沙尘被卷起悬浮于天空之中,并且随气流飘移输送至其他地区,形成沙尘暴天气。

  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 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百分之二十七点三,涉及 18 个省、471 个县、4亿人口。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我国扩展。全国有百分之四十的良田在不同程度地荒漠化,其中 800万公顷危在旦夕。内蒙古原有 13.2亿亩草场,到现在竟有 46% 沙漠化,另有 1.07亿公顷的草场接近荒漠化。我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1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3 年的财政收入。

  不可忽视的是,沙漠正以每年 3.5 公里的速度逼近北京,大面积的沙漠已侵入到燕山腹地河北丰宁县的潮白河上游,其中面积达 300 余亩的一处沙丘离北京怀柔县界仅 18 公里,直接威胁密云水库。

  据北京市林业局局长宋希友说,现在,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已累计造林种草 2800 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比 13 年前增加了 14.68%,全市林木覆盖率达 40% 以上,城区林木覆盖率达 34.65%,风沙危害区 80% 的面积得到了绿化,否则,今年的沙尘暴将会更加肆虐。

  据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全国已有百分之十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但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我国土地荒漠化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类无法生存的现象,一些人不得不成为“生态难民”,引发了比沙尘暴还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在荒漠化严重的内蒙古阿拉善、甘肃盐池等地看到,这些地区地表基本上是沙子和石头,地质条件很差,加之这里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也只有 300 毫米左右,且蒸发量较大,栽种的树苗很难成活,往往要补种两三次,植树造林的难度极大。并且,这些地区近些年受西北风影响强烈,降雨量逐年减少,荒漠化趋势不断加重。此外,这些地方人为破坏状况非常严重,一方面人们在积极造林种草防治沙漠化,另一方面当地贫困人口为了生存还在已经很瘠薄的土地上进一步开垦,不少地方仍在沿用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土地开发方式。还有一个荒漠化加重的原因是,这些地方的贫困人口,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人口比重不断加大,恶性循环,使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过度垦荒,导致近年来流沙面积激增。

  地表水骤减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植被干枯死亡、土地荒漠化。近年来我国干旱,打井取地下水之风愈演愈烈。在北方沙尘暴严重地区,有 1.9亿亩农田用水和 35% 的工业与城镇生活用水靠地下水,地下水采用量占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的 88%。有限的资源,盲目的大量开采,造成荒漠化趋势加重。地处石羊河下游的陕西省民勤县,地表水径流量 50 年代是 5.8亿立方米,60 年代是 4.46亿立方米,70 年代是 2.7亿立方米,80 年代是 2亿立方米,90 年代是 1.3亿立方米,就是因为石羊河流域的地下水超采,这一带已有 724 公顷林地开始沙化。乱采滥用、污染和低效使用地下水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我国至今尚无对地下水的统一规划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邰源临说,在防治荒漠化上,沙棘可发挥重要作用。沙棘以其耐旱、耐瘠薄和生长迅速的特性,已成为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的植物措施。我国近年来已累计营造沙棘林约 90万公顷,沙棘林总面积已达 150万公顷,为防止荒漠化、沙尘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经费短缺、人手紧张而发展缓慢。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焦居仁说,加快荒漠化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扩大荒漠化地区沙棘种植面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控制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加大依法保护地下水的力度,是防止荒漠化、沙尘暴的根本途径。

  王志宝说,国家林业局已经确定防治荒漠化目标,根据中国政府执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制定的《国家行动方案》,中国将尽快全面控制荒漠化,具体规划目标是,到 2000 年底,中国将治理荒漠化总面积 5950万公顷。到 2050 年,力争使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灾害∶沙尘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