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管理 人民日报 (2001-02-01)

千里淮河现清流——淮河治污启示录


白剑峰

淮河,曾是一条又黑又臭的河,鱼虾绝迹,沿岸百姓守在河边没水喝。

  经过 6 年多的艰难治理,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宣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淮河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 2000 年达标目标。按照淮河治理规划,2000 年底淮河水体要实现变清。变清的含义是干流水质 COD 浓度达到三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 COD 浓度达到四类水质要求。而在 6 年前,淮河干流水质基本是五类,多数支流丧失了使用价值。

  在淮河干流安徽淮南段,记者看到,淮河在冬日的寒风中静静流淌。河水已不再是黑色,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在当地生活了一辈子的李老汉说:“这水好多了,前几年稠得像酱油,闻了都头晕。”淮南市环保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前些年淮河水污染事故频发,自来水管里流出的都是臭水,因此,许多市民自己花钱打井,街上到处是拎水桶买水的人。如今,淮河的水又能喝了,让人看到了盼头。

  淮河,于我国七大江河中污染最甚。1995 年 8 月 8 日,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这部法规明确提出:1997 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 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从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拉开了淮河治污的世纪决战。淮河治污之举,不仅唤醒了沿淮人民的环境意识,而且为我国其他江河污染治理提供了范例,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

唤醒民众环境意识

  淮河治污的成功,关键是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环境意识,使人民群众成为治淮的“主力军”。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全长 1000 多公里,有支流 120 多条,流域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养育着 1.5 亿人口。自古以来,淮河流域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然而,20 世纪末期,淮河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有民谣道:“50 年代淘米洗菜,60 年代洗衣灌溉,70 年代水质变坏,80 年代鱼虾绝代。”

  1994 年 7 月,江苏盱眙发生特大水污染事故,淮河下游飘满白色的粘稠泡沫,形成一条 80 多公里长的污染团带。8 月,当时的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受国务院委托,同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领导前往视察灾情。当他们来到洪泽湖边,一位年逾七旬、头戴破旧草帽的渔民,不知从哪儿突然迎了上来,泪流满面地说:“我家贷款养的两万斤鱼全死了,倾家荡产了。这淮河再也不能污染下去了!”人们深深认识到:淮河一日不清,百姓一日难宁。淮河治污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要打“人民战争”。当务之急是教育群众,发动群众,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列。

  山东沂蒙山区是淮河流域的一个重污染区。这里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流入淮河,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1996 年初,沂水县有一户人家,五兄弟凑了 20 万元建了一个小造纸厂,开工没几天,就被当地政府告知,为了淮河变清,沿淮所有小造纸厂一律关停。这个消息对于挤出血汗钱办企业的农民来说,不啻五雷轰顶。五兄弟连着数夜睡不着觉,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亲手炸掉造纸厂。他们说:“我们把绿水青山污染了,愧对长眠的革命先烈,愧对子孙后代。为了挣一点小钱,损害了乡亲们的健康,不值得。”五兄弟代表了新一代觉醒的农民。

  如今,沿淮许多群众主动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一发现污染源,便立刻举报,使污染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才有了淮河治污的顺利进行。

  推动企业依法治污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淮河流域的小制革、小化工、小电镀等“十五小”企业星罗棋布,由于技术落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淮河留下了满目疮痍。1996 年,国务院决定:9 月 30 日前关停并转所有“十五小”企业。一声令下,沿淮四省统一行动。淮河流域大多属于贫困地区,关闭“十五小”意味着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然而,在事关沿淮亿万人民前途命运的大局面前,各级政府部门寸步不让,共关闭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 6 万余家,体现了壮士断臂的决心和气魄。

  淮河流域的大中型企业是主要工业污染源。由于许多企业长期违法排污,造成了淮河沉重的污染负荷。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2000 年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达标排放。这就意味着: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沿淮企业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

  安徽淮南市特种水泥厂是一家重点污染企业,每天浓烟滚滚,粉尘如雨。一墙之隔是所中学,课桌和黑板上常年落满灰尘,许多学生不得不戴着口罩上课。为此,群众投诉不断,新闻媒体连连曝光。2000 年初,厂领导决定再投资 300 万元,补上一套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当时,企业职工已经连续 3 个月没发工资。然而,在购买设备的过程中,企业还差 33 万元资金。正在厂长为难之时,职工们纷纷回家把仅有的存款取了出来,半天就如数凑齐。很快,企业治污成功,粉尘排放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厂长姜其斌说:“新环保设施运行后,由于实现了全封闭生产,原来排放的粉尘回收后每年可增加收入 20 多万元。”

  淮河治污从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清浩生产,许多企业通过全程控制污染排放,加强了环境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提高了依法治污的积极性。安徽省蚌埠柠檬酸厂 1995 年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大量废水直排淮河干流,污染十分严重。在环保等各方面的压力下,该厂通过改变原料结构,改进和完善工艺,实行末端治理与生产全过程控制相结合,促进了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如今,该厂不仅没有垮掉,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了脚,成为亚洲最大的柠檬酸厂,污染治理也达到了环保要求。全国最大的味精企业——河南莲花集团曾是淮河上游的“污染大户”,企业通过应用环保新技术,将高浓度有机废水转化为高效复合肥,走出了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环保为莲花集团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辩证看待淮河变清

  经过沿淮四省的艰苦努力,淮河变清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淮河的污染控制是在高污染水平上的初步控制,淮河的治污成果很脆弱,只是阶段性成果,其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很大。因此,淮河离清澈如镜还有很长一段路,离老百姓的真正满意还有不小差距。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治理一条污染河流至少需要 20 年时间,治理一个污染湖泊至少需要 30 年时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在短短几年内,投入上百亿元资金,使污染严重的淮河得到初步治理,确非易事。据国家环保总局透露,淮河的工业污染源治理已基本完成,但巩固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的治理重点将转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

  目前,淮河的主要断面都已安装了 24 小时水质自动连续监测仪,也称“黑匣子”,今年内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现代化监测系统。此举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中尚属首次,标志着淮河污染控制管理实现重大突破。今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只要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就可以随时看到淮河各个断面的水质状况,任何异常情况都难逃“黑匣子”的“慧眼”。高科技为淮河重现碧水清风带来了希望。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污染∶河流
生态系统∶水∶河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