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人民日报 (2006-06-20)

积极实施各种生态工程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林科院院长、教授、博导 江泽慧

  今年沙尘天气频发与气候异常密不可分,理由有三:一是降水少,二是地表裸露和沙尘物质丰富,三是地表植被破坏。

  研究表明,沙尘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源性特点,戈壁、沙漠、沙地、沙化草地、裸露耕地、风蚀地、冲积物、湖积物、黄土等均为沙尘暴的主要尘源区。

  从大的自然背景与气候过程看,虽然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是积极实施各种生态建设工程防治荒漠化对于减缓沙尘暴的危害程度十分有效。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成果表明,“以防为主,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恢复植被,协调发展”的荒漠化防治方略是正确的。

  建议今后采取三大综合治理措施——

  一、应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防治荒漠化。由于荒漠化是一种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而土地退化又是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复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防治荒漠化需要运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来提高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尽早启动全国治沙减暴工程。防沙治沙不仅要通过植树、栽灌、种草来遏制和减少沙化土地、退化草地的面积,而且要通过改善沙区生存条件和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建议尽早启动全国治沙减暴工程。一是对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类型,严格实行封禁保护措施,加强原生植被的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然修复;二是对人为活动频繁、退化严重的农牧交错区和草原区等重点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理,继续坚持大力推广建设以灌木为主、灌草结合、农田防护林优化配置等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三是对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沙化耕地和退化、沙化严重的草原,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

  三、建立治沙减暴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按照沙尘源区分布、沙尘暴传播路径和工程治理区布局,建立沙尘暴地面综合观测网络,监测地表覆盖、工程治理、沙尘物质来源及其运移过程,建立土地沙化与沙尘暴的预报、预警体系。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减灾与预防
灾害∶沙尘暴
环境保护∶政府行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