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科技日报 (2000-11-07)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下)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沈国舫

荒漠化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干旱的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土流失相重叠,但区域范围不尽相同。荒漠化土地中,以风蚀荒漠化土地占份额最大,也最具特色,下面所述以风蚀荒漠化为其主要防治对象。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基础,现代条件下土地之所以产生荒漠化(扩张)现象,主要是人类长期不合理活动(过垦、过牧、乱挖、过度樵采、不合理开发建设等)的后果。要防治荒漠化,首先就要消除这些引起土地荒漠化的动因,保护和恢复原有植被,在必要时还要引水拉沙,造林种草,通过适度的水利化、围栏化建设经营人工草场。所有这些措施都与水资源有密切的关系。

  荒漠化防治工作必须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这个限制因子,主要保护好天然植被,利用好天然降水,需要时选择适合当地干旱条件的树种(含灌木)和草种,建设起能充分覆盖土地、抵挡风沙推进的各类植被。这个地区植被在改善近地小气候、减少水分物理蒸发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耗用一部分水资源。为了保护和恢复内陆地区河流滩地天然林植被,需要留出足够量的河川生态用水,控制上中游灌溉及城市工业用水。为了经营好绿洲农业,需要营建绿洲周围防沙林带及绿洲内的护田林网,所需用水可与绿洲农业灌溉用水统一考虑。在风沙沿线为了阻挡沙漠扩展入侵,必要时还要恢复沙压失地,需要采取应用乔灌草合理搭配的防沙固沙措施,以及引水拉沙、林网护农等系列措施,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量力而行。至于广大草原的保护和建设,除了固定牧场、以草定牧、适当轮牧等组织保护性措施外,还要应用优良草种,建设人工草场(草库伦)及适当的饲料基地,需要一定的地表水及地下水支持。总之,荒漠化防治工作要求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的问题

  从上可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各个方面,更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建设,还需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做进一步的观测试验和研究探索。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对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加以研究探讨。

  1、森林和其他植被类型与气候和水文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以往,对森林的研究虽较多,但至今仍说明不了许多问题。如森林与小气候的关系是比较明确的,对林带的小气候效应研究已经扩展到连续的(几十平方公里)林网效应,但至今仍不能确切阐明大面积森林植被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特别是无法实证广为流传的森林能增加所在地区大气降水的说法。森林与水文的关系在一些林区的小范围(小流域)有一些试验观测材料,但还不能说是中尺度区域(几千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水文效应,更难以推论处于不同气候带和地貌条件下的不同组成结构森林的水文效应。至于对森林以外的其他植被类型(灌丛、草原、荒漠、湿地、园地、农田)的这些关系的认识则更为薄弱了,因而也缺乏不同植被类型的气候水文效应的比较概念。这些方面的基础研究薄弱限制了应用植被手段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都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所谓综合治理都要包括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农林牧渔的各业配置、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农田和水利建设工程)的密切配合、现代农林技术措施的应用以及政策法规的保障实施等内容。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

  角度看,现在无论是对各个措施应用的总体水文评价,在中流域以上范围更是如此。这个情况也妨碍了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有效开展。

  3、从水资源问题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建设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草原建设等)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影响,特别是对河川总径流量的影响十分重要。要保证(留出)足够的生态环境用水量是对这种影响评价的直接成果。但目前这种生态环境建设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数量化评价的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在布置观测网络及理论研究两方面予以加强。

  4、“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究竟应当包括哪些项目,在多大数量范围,生态用水项目与其他用水项目的交叉关系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全面安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