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态建设 人民日报 (2000-07-27)

力争五年初见成效 十五年大见成效
内蒙古全力建设北方生态防护线


  编辑点评:一说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美景:绿草地上撒满了牛羊,蓝天上飘动着白云。今天,记者的报道说到了内蒙古的另一面:荒漠化面积超过了 60%,春天频繁出现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这是两种真实。为了保护绿草蓝天、遏制荒漠化,也为了保卫京津、保护“三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年紧急实施七大工程,要在新的世纪建设起祖国北方的生态防护线,再现整个草原的秀美,决心不留下一片荒山。

  记者描绘的内蒙古人民的这场奋斗是艰苦的,也是感人的。从对草原的单纯索取,到既维护建设,又适量开发,这是一个质的转变。只要坚持这样干下去,内蒙古人民的愿望一定能够变成美好的现实。

本报呼和浩特 7 月 26 日电(记者 刘亮明 孟辉)

  热潮滚滚,壮歌动地。奔走颠簸于内蒙古草原东西南北,无论大漠戈壁,还是沙地草原,随处可见锹飞镐舞、挥汗播绿的动人场面。在西部大开发中,内蒙古将生态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最大的基础建设,调动千军万马建设北方生态防线。

  内蒙古总面积 118 万多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已超过 60%,而且仍以每年 1200 多万亩的速度凶猛侵蚀。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说:建设北方生态防线是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线,确保北京和“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根治黄河断流和松辽流域洪涝灾害的生命线,必须举全区之力建设好。为此,自治区规划了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阿拉善风沙区、阴山风蚀沙化区、科尔沁沙地区和草原沙化退化区等 5 个重点区域,实施农区退耕还林还草和牧区种草恢复草原植被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等 7 项重点工程,力争 5 年初见成效,15 年大见成效,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百年大计,只争朝夕。从今年春季开始,全区各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因地制宜、注重科学、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各项工程已相继展开。由于普遍采取了工程监理制、多层目标管理、项目区封禁等措施,各大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都得到有力保证。据自治区林业部门统计,到 6 月底,全区已完成人工造林面积近 700 万亩。

  防沙治沙工程是自治区建设北方生态防线的关键,特别是今年频繁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更加重了这一工程的紧迫性。自治区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紧急启动了内蒙古沙源治理工作,范围涉及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和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等的 53 个旗县,一期工程 3 年治理面积 1800 万亩。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项目落实承包到户,谁治理谁受益。群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乔、灌、草结合,封育、飞播、人工种草结合,拦蓄天上水和合理开发地下水结合等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今年 300 万亩治理任务已完成 150 多万亩。

  “一退一还,重建家园。”这已成为内蒙古广大农区人民的自觉行动。在包头市固阳县银号乡,过去广种薄收的坡梁上,现在是一望无边新种的沙棘、枸杞、柠条。目前,银号乡已退耕近 4000 亩,并全部还林还草。据自治区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到 6 月末,全区仅 11 个示范旗县就已退耕 50 多万亩,完成造林种草面积 35 万多亩。


本篇文章还收录在以下主题中:生态系统∶植被∶植树造林
关闭窗口